在商业开发上,四川女篮的手段非常灵活,不仅有像安踏、伊利这样的传统赞助商,还与电竞俱乐部EDG联合推出了联名球衣,与潮流品牌STAYREAL推出了周边产品。2024年,他们甚至与蚂蚁链合作,推出了李梦和韩旭的数字藏品,每套售价高达80多万元。2023-2024赛季,他们的营收超过了8000万元。而篮协主导的WCBA联赛,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商业开发体系,2023赛季的总赞助收入仅为3200万元,其中17支球队中有12支的赞助收入不足500万元,勉强支撑基础运营。与CBA10亿元的转播权收入相比,差距不言而喻。
薪资方面,四川女篮同样慷慨,李梦、韩旭等主力球员的年薪在300万至500万元之间,年轻球员的基础薪资也有40万至60万元,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约40%。而在每场胜利后,球队还会发放单场奖金,最高可达200万元,主力球员每场能分到15万到20万元。这种激励机制让球员在关键比赛中的胜率高达85%。然而,篮协那边的情况就有些落后了,国家队主力球员参加国际赛事的日津贴仅为800元,远低于CBA替补球员日均1500元的训练补助,一些球员在非大赛年甚至失去全力拼搏的动力。
篮协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资金方面,还有在青少年培养上的迟缓。例如,全国U19女篮联赛说取消就取消,自2019年以来已经取消了3次,2024年又取消了,使得200多名U19球员失去了最重要的赛事平台。WCBA联赛每年只有30轮常规赛,加上季后赛,球员的年均比赛场次不到50场,这个数字甚至低于WNBA的80场。近三年,WCBA新秀的平均得分仅为8.3分,较2015-2018年下降了27%,与比赛场次的减少有直接关系。
另外,人才通道的堵塞也是一大问题。篮协仍然坚持“体校模式”,这使得CUBA女篮MVP很难顺利进入WCBA联赛。在2019-2023年间,CUBA女篮的MVP中,只有清华大学的宋珂昕和北京大学的张敬一进入了WCBA轮换阵容,转化率仅为20%。在国家队选拔方面,仍然沿袭“论资排辈”的传统,2023年U23女篮亚锦赛的MVP李缘,场均12.3分、6.7助攻,虽然表现出色,却因“大赛经验不足”没能入选亚运会名单,结果反而让一位表现差的替补后卫占了位置。过去五年,女篮国青队球员进入成年队的比例只有18%,而美国的这一比例高达45%。
四川女篮的崛起,正是因为市场深刻理解了篮球的规律。民间资本的投入精准、运作迅速,激励机制到位,成功激活了女篮市场的潜力。而篮协则需要放下身段,学习如何激活整个篮球生态。中国女篮要想持续发展,不仅需要资本的持续投入,还需要官方的改革创新,只有双管齐下,才能将目前的良好势头转化为长远的基础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